-
大连高新区汇聚产业动能 工业互联网联盟启航
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大连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关键资源,推动区域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辽宁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协同发展阶段,120余家企业和23家理事单位将共同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升级注入新活力。 一、联盟成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作为东北地区工业核心区域,辽宁省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的产业积淀深厚,但面临智能化转型需求。该联盟的组建旨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破解企业单打独斗的技术瓶颈。通过搭建四大服务平台,联盟将降低成员单位创新成本,加速工业互联网技术在钢铁、机械等场景的渗透率,这与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二、组织架构与区域协同特征 联盟首届理事会由跨地区、跨行业代表组成,理事长单位西姆集团在国际产能合作领域具有实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全省14个地级市经信系统代表均参与成立大会,反映出联盟并非局部试点,而是覆盖全域的协同网络。这种"省会牵头+多地联动"的模式,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沈阳、鞍山等工业重镇的技术资源共享。 三、平台功能与产业服务规划 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将聚焦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解决中小企业在设备联网、数据解析中的共性难题。法律与知识产权服务板块则针对工业互联网领域专利密集的特点,提供标准必要专利预警分析。联盟计划每年举办智能制造主题展会,推动大连高新区成为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展示窗口和交易中心。 四、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预期 根据行业测算,工业互联网可提升辽宁重点产业生产效率15%以上。联盟通过培育行业标杆案例,预计三年内带动超20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特别是在大连金普新区、沈抚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叠加效应下,该组织有望成为东北亚工业互联网合作的重要节点,助力辽宁在轨道交通、高端机床等优势领域构建国际竞争力。 目前,联盟已启动首批7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涉及智能工厂评估体系构建、工业大数据安全防护等方向。未来将探索与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形成创新联合体,共同应对东北振兴中的产业升级命题。
2025-08-25
-
大连国税税收创新高 结构性减税助力经济转型
2014年,大连市通过优化税收服务与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实现税收收入543.6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地方级收入128亿元,市本级收入增幅达15.4%。全年办理税收减免118亿元,占应征税款比重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出口退税122亿元有效缓解外贸压力,营改增政策惠及98%纳税人,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税收总量稳中有进 大连市国税系统全年组织税收收入543.6亿元,同比增长2.8%,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展现韧性。地方级收入中,市本级收入53.2亿元,增幅15.4%,反映重点税源培育成效。税收结构呈现第三产业贡献率提升特点,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形成联动。 二、减税政策精准发力 全年减免税费118亿元,占应征税款17.8%,较辽宁省十三市平均减免率高13.8个百分点。针对小微企业的发票工本费减免惠及10.8万户纳税人,累计减轻负担1370万元。出口退(免)税122亿元,对冲外贸出口下滑6.2%的负面影响,帮助船舶制造、机电等支柱产业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三、营改增释放改革红利 作为税制改革核心举措,营改增覆盖大连市近11万户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占比90%体现普惠特性。政策实施后,增值税纳税人整体减负23亿元,其中交通运输、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税负下降明显。抵扣链条的完善促使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投入,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 四、服务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推行电子税务局等数字化手段,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间缩短40%。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直联机制,对装备制造、软件信息等招商引资重点行业实施"一企一策"税收辅导。税收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覆盖率达95%,A级企业享受绿色通道等49项激励措施。 五、未来聚焦高质量发展 税收数据反映大连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税收贡献率提升至18.7%。下一步将深化绿色税收政策应用,对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实施阶梯式减免。探索自贸区税收服务创新,试点跨境业务增值税即征即退,进一步激活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潜能。
2025-08-25
-
大连海洋经济稳中向好 智慧渔业建设加速布局
在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大连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强化招商引资,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当地海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水产品国际贸易表现亮眼,智慧海洋建设已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一、海洋经济总量突破关键节点 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公布,区域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773亿元,同比增长4.58%,增速高于全国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其中,水产加工、海洋装备制造和滨海旅游三大支柱产业贡献率超65%,显示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水产品出口额首次跨越20亿美元门槛,6%的增长率印证了国际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 二、渔业经济呈现多元化增长 渔业领域实现总产值930亿元,细分领域中远洋捕捞产量增长8%,海水养殖面积扩大至15万公顷,海参、鲍鱼等高附加值品种占比提升至42%。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5%以上,反映出惠农政策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成效。 三、锚定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2025年发展规划明确,大连将力争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29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设定为6%。渔业板块计划实现460亿元产值目标,重点培育深远海养殖和冷链物流等新兴业态。同步推进的智慧海洋工程已完成顶层设计,包括海洋大数据中心、渔船北斗监控系统在内的12个重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四、政策护航产业可持续发展 《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生态修复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要求近海污染减排比例不低于10%。同期发布的渔业安全生产规划提出,2025年前完成全部老旧渔船改造,并建立覆盖全海域的应急救援网络。目前,当地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处,人工鱼礁规模达300万空方。
2025-08-25
-
大连金普新区锚定八大体系冲刺东北振兴新高地
近日,大连金普新区在重要会议上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提出通过构建市场化、国际化、创新型发展格局,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目标。会议重点部署了招商引资与八大体系建设协同推进的战略路径,旨在将新区打造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引擎。 一、经济总量目标与区域定位升级 根据规划,大连金普新区将以国家级新区战略定位为依托,力争经济总量占大连市比重提升至三分之一。通过强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聚,同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占比,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2020年前,新区将重点培育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经济指标翻番提供实体支撑。 二、财政与创新双轮驱动机制 在财政体系建设方面,新区计划通过优化税收结构、扩大税源基础,使财政收入增速持续领先辽宁省同级区域。配套实施的创新引领体系将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规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年均15%的增长。 三、开放平台与人才战略突破 依托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政策优势,大连金普新区将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贸易便利化制度。人才支撑体系方面,计划推出覆盖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政策包,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五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不少于50个。 四、民生与生态协同发展路径 民生共享体系将重点推进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规划新建扩建中小学30所,三甲医院分院2家。生态文明体系则突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法制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将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推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 五、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 通过打造东北亚文化交流中心等载体,培育数字创意、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先进文化体系建设包含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计划提升至6%。 当前,大连金普新区已启动重点领域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八大体系建设的52项具体任务均明确责任分工与进度节点。随着各项举措落地,新区将在东北振兴战略中发挥更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
2025-08-25
-
大连民营经济韧性生长驱动"两先区"建设提速
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大连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政策创新,推动民营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最新统计显示,民营市场主体贡献了超六成的技术创新成果,其逆势增长态势为东北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制度创新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大连在全国首创"权责清单2.0"改革,将行政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35%,相关经验获国家级改革试点推广。科技创新券政策实施期间,累计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增幅达27%,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涌现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联合体。 二、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 装备制造领域民营企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4%,形成高端轴承、精密机床等20条关键产业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培育出多个独角兽企业。 三、开放合作构建新发展格局 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推出跨境贸易便利化18条措施,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首次突破50%。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引进外资研发机构,带动本土配套企业技术升级。 四、梯度培育体系成效显著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居东北首位。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项目超两千个,形成从初创到龙头的全周期扶持体系。 五、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 设立百亿级产业引导基金,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人才新政实施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43%。 当前,大连民营经济正以创新驱动重塑产业格局,其展现的发展韧性不仅巩固了"两先区"建设根基,更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相关部门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08-25
-
大连瓦房店轴承产业跻身国家高端制造创新高地
近年来,大连瓦房店轴承产业通过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转型升级。该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体系,近期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标志着其在全球轴承领域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一、产业规模与集群优势显著 作为国内轴承行业的重要集聚区,瓦房店拥有轴承生产企业超7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0家,形成覆盖原材料、精密加工、检测服务的全链条生态。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两位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过10家,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2014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45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集群效应。 二、技术创新体系赋能高端突破 瓦房店轴承产业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在高端轴承材料、精密制造工艺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发出应用于风电、高铁等重大装备的专用轴承,部分产品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整的创新网络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三、政策引领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 国家级产业化基地的认定,体现了政策层面对瓦房店技术创新能力的认可。当地通过建设公共检测中心、标准化实验室等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入,近三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超20个百分点。 四、全球化视野下的发展路径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瓦房店轴承企业加速布局海外技术合作与市场开拓。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引进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产品进入欧美高端供应链。产业基地的认定将进一步增强国际客户对中国轴承品牌的信任度,为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瓦房店正以国家级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轴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持续提升高端产品占比,这一传统工业基地正在书写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新范本。
2025-08-25
-
大连外资企业数量与投资额双增长凸显开放活力
2024年前两个月,大连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及合同外资规模实现同比大幅增长,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领域。数据显示,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保持稳定上升态势,独资企业贡献度尤为突出,反映出大连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对外开放方面的持续努力。 一、外资企业设立规模显著提升 2024年1至2月,大连市新登记注册外资企业达34家,较去年同期增长55.6%;合同外资总额2.1亿美元,同比增幅与企业数量增长同步。实际到位外资3.3亿美元,同比增长0.9%,表明外资项目落地效率稳步提升。从企业类型看,新设合资企业10家,涉及合同外资0.4亿美元;独资企业24家,合同外资1.7亿美元,后者在实际利用外资中占比达88.4%,显示出外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独资模式进入大连市场。 二、第三产业主导外资投向格局 行业分布数据显示,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能力持续增强。前两个月,大连市第三产业新设外资企业31家,占全市总量的91.2%;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占总额的89.4%。其中,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相比之下,第二产业新设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0.3亿美元,虽同比增长7.3%,但占比仅为10.6%,反映大连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 三、独资企业成为外资增长核心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2.9亿美元,同比激增85.8%。这一现象与大连市推行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外资企业在更多领域可享受国民待遇。从投资来源地分析,亚洲地区资本占比超过六成,欧洲与北美投资分别增长12%和8%,表明大连在全球资本布局中的吸引力日趋多元化。 四、政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大连市通过完善重点外资项目专班机制,对投资额超千万美元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在自贸试验区片区,试行跨境投资便利化措施,将外资企业设立平均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同时,针对制造业外资项目推出用地保障、产业链配套等专项政策,推动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近期密集增资。 五、开放平台集聚效应显现 金普新区、长兴岛经济区等开放平台实际利用外资合计占比达73%,其中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出现多个超亿美元项目。跨境电商综试区引进外资物流仓储企业5家,带动相关投资增长40%。这些重点区域的制度创新成果,正逐步向全市复制推广。 当前,大连市正围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2024年首批外资项目的良好开局,为全年利用外资工作奠定基础,也展现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新活力。下一步,大连将重点对接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外资项目,持续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2025-08-25
-
大连小窑湾金融发展大厦奠基助力区域经济升级
近日,金普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重量级金融产业项目,大连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新模式发布会与金融发展大厦奠基仪式同步举行。这一举措标志着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开发进入新阶段,将为区域产业升级、城市空间拓展及金融产业链整合提供核心载体,进一步强化大连在东北亚经济圈的战略地位。 一、战略定位与区域价值 小窑湾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关键节点,被纳入大连市“北进战略”核心功能区规划。其区位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毗邻大窑湾保税港区,具备国际贸易便利化基础;二是通过跨海交通体系连接主城区与新机场商务区;三是辐射东北腹地的产业资源。金融发展大厦选址于此,正是看中其“港产城联动”的独特条件。 二、项目规划与功能布局 金融发展大厦总占地3万平方米,采用双塔楼设计,涵盖甲级办公、国际会议中心、金融数据平台等复合功能。大连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作为核心入驻机构,将构建五大中心: 1. 定价中心:整合铁矿石、大豆等东北优势大宗商品定价权; 2. 金融中心:引入期货交割、跨境结算等创新服务; 3. 交易中心:搭建线上线下协同的电子交易平台; 4. 资讯中心:发布大宗商品指数及行业白皮书; 5. 供应链管理中心:提供从仓储物流到融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三、产业链带动效应 该项目通过“双轮驱动”模式激活区域经济:在实体经济端,串联起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本地优势产业的现货贸易链;在金融端,形成“交易所+基金+证券”的生态圈。据测算,项目成熟期可带动超百家配套企业集聚,创造数千个高端就业岗位。 四、对城市发展的多维推动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金融发展大厦将填补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地标建筑的空白;从产业维度看,其与周边已有的航运中心、数字产业园形成功能互补;从开放层面看,有助于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应用场景。金普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是落实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 五、建设进度与未来展望 目前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测与方案设计,预计2024年完成主体结构。建成后将成为大连首个聚焦大宗商品的金融综合体,并探索与新加坡、迪拜等国际交易市场的合作机制。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将提升大连在全球大宗商品体系中的话语权,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金融支撑。
2025-08-25
-
大连东港商务区携手高校打造产学研融合新高地
大连东港商务区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近日与当地知名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立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基地。这一举措将有效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商务区产业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校企协同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此次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国际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深度研发。作为大连市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港商务区通过引入高校智力资源,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同时为在校师生提供实践平台。 二、双创基地赋能区域产业升级 新建的教学实践基地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项目对接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二是联合开发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提升商务区数字化水平;三是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有望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 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智慧东港"20个子系统的研发工作,涵盖交通管理、能源调度、安防监控等多个领域。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提升商务区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助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样板区。 四、高端人才培育机制创新 该合作特别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项目实训等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商务区优质的企业资源将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形成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校企合作标志着东港商务区在创新发展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通过整合高校科研优势与商务区产业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大连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大连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8-25
-
大连服务外包产业借力增值税新政激活发展动能
在深化税制改革的背景下,大连市通过落实增值税零税率政策,显著优化了服务外包企业的营商环境。这一政策创新不仅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更推动全市154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成本优化,离岸业务年收入突破45亿元,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一、政策红利释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作为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大连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已形成200余家企业的集群规模。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全面打通,使企业进项税额由成本项转为可退税项目,据测算年度退税额达5000万元。某信息技术企业反馈,政策实施后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0%,国际订单量提升明显。 二、制度性变革重构产业竞争优势 相较于营业税时期的免税政策,增值税零税率实现了从成本固化到动态抵扣的转变。以软件外包为例,企业采购设备、技术服务等进项税可全额退还,使产品综合成本下降约12%。这种制度设计有效对冲了人力成本上升压力,助力企业在国际竞标中获得价格优势。 三、产业生态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策实施带动大连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向高端跃迁,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新兴业务占比提升至65%。重点企业将退税资金用于建设产学研基地,与6所高校共建人才培养中心,形成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的良性循环。离岸业务拓展至日韩、欧美等18个国家和地区。 四、改革经验示范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该政策效应已辐射至辽东半岛经济圈,带动周边城市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带。税务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将退税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2023年行业新增就业岗位8000余个,印证了税收政策与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当前,大连正依托政策优势构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通过税制创新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种以改革促发展的实践,为全国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2025-08-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